爱满天下
淘金

药材疗方大辞典

测运

药材辞典 药茶辞典 药酒辞典 药膳辞典 药方辞典
《黄帝内经全书》 《古今医统大全》 《医宗金鉴全书》

出土竹笥饮食奥义

出土竹笥饮食奥义

“安生之本,必资于食。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存生也。”早在1400多年前药王孙思邈通过《备急千金方》告诉人们,正常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,如果不懂得采取适宜的方式摄食,则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命或寿命。现代医学研究同样指出,合理膳食是健康“四大基石”中的第一基石。正所谓“民以食为天”,湖南作为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,自古享有“湖广熟,天下足”的美誉,那么它在健康饮食方面又有怎样的讲究呢?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笥,我们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湖湘饮食文化的大致面貌。
竹笥是由竹篾编织而成的盛物箱子,马王堆一号汉墓曾出土48个竹笥,里边装满了五花八门的随葬物品。根据竹笥外边拴着的竹简标注统计,48个竹笥中装有食品类30笥,中草药及其植物茎类8笥,衣物及丝织品6笥,模型明器类4笥。由此可见,所有随葬品中食品类占到了62.5%,真正体现和突出了“民以食为天”这一特点。从30个食品竹笥所装食物来判断,西汉时期的主副食品异常丰富,主食有稻、麦、黍、栗、大豆、赤豆、麻子等谷物;副食有梨、梅、杨梅等果品,有东葵、芥菜、竹笋、姜、藕等蔬菜,还有牛、羊、猪、狗、兔等肉食品,可谓五谷杂粮一应俱全。出土的食品竹笥反映出了古代人民高超的饮食智慧,这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摄食养生提供了有益借鉴。
五谷即粳米、小豆(即绿豆)、小麦、大豆、黄黍(即玉米)等,是中国人的传统主食,而对于惯食精制或加工食品的现代人来说,五谷杂粮已然成为一种食材的调剂和点缀。中医认为“五谷最养脾,天生万物,独厚五谷”,事实上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几乎都存在于五谷杂粮之中,如矿物质、维生素、纤维素等。尤其纤维素不但可以预防便秘、肠癌等“现代文明病”的发生,还因其热量低、饱腹感强、可延缓肠胃排空而成为防治肥胖的天然屏障。五谷不光作为食物,还可以入药用来防治疾病。譬如,粳米入药可补中益气、健脾和胃、除烦渴、止泻,而小豆则可清热解毒、消暑除烦、利水消肿;小麦更有“五谷之贵”的美誉,被《黄帝内经》称为“心之谷”,其养心安神、滋阴生津,对于女性更年期调养大有裨益。
五畜即牛、羊、豕(猪)、鸡、犬等,是人体优质蛋白质的供应者,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,并能供给铁、铜、锌等微量元素。较之英美等发达国家,我国居民更偏向于素食为主,其膳食中的脂肪能量存在不足,因此适当增加肉食当有益处。狗肉味甘咸,性温热,具有安五脏、暖腰膝、益肾壮阳、补益胃气的作用,现代研究还发现狗肉能够有效改善血液循环,促进人体消化吸收。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食品竹笥中发现,用于记载各种肉羹的竹简有29枚,尤其以狗肉羹最多。稻米熬粥后加入狗肉末制成狗肉羹,是汉代人特别喜爱的食品。此外,各种肘子亦是竹笥所藏肉类食物当中的重头戏,西汉人对猪肘、牛肘、羊肘、狗肘都很喜欢。而今肉类食物因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,加上其特有的适口性和咀嚼性,亦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材。
药食同源,凡膳皆药,“五谷”、“五果”、“五畜”、“五菜”的配制充分展示了合理膳食的妙处,日常生活中我们若能懂得吃、学会吃,坚持养生摄食的习惯,小食物往往能够吃出大功效。




页面执行时间:7,335,077.000毫秒
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