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满天下
淘金

药材疗方大辞典

测运

药材辞典 药茶辞典 药酒辞典 药膳辞典 药方辞典
《黄帝内经全书》 《古今医统大全》 《医宗金鉴全书》

古代对药膳疗法的认识

古代对药膳疗法的认识

中国药膳,源于古代。饮食疗法,远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相当成熟。《内经·生气通天论》和《内经·五脏生成论》都提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:五味指酸、苦、甘、咸、辛等5种味道而言,但从《内经·六节及藏象论》所载“五味人口、藏于肠胃”等词句所说,五味就是各种食物的分类简称。《内经·藏气法时沦》均列举了多种食物,并将其分列于五味之下,以治疗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的疾病,大致这就是药膳疗法的创治。

中国医药学,十分重视用药膳进行保健工作。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主张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说:“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食饮有节,起居有常:”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指出:“人以水谷为本。”《素问·痹论·阴阳类论》指出:“荣者,水谷之精气也,和调于五脏,酒陈于六腑……卫者,水谷之悍气也。”

东汉张仲景《金匮要略方论》说:“却卸诸邪,盲扶生也”,“夫含气之类,未有不资食以存生”。故“人体平和,惟须将收养,勿妄服药,药势偏有所助,令人脏气不平,易受外患”。唐代孙思邈《备急干金要方》强调:“安生之本,必资于食,……不知食宜者,不足以生存也。”认为人们日常之饮食物,可有温、热、寒、凉、平、酸、苦、辛、咸、甘,以及补、泻等性味之分。提倡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。

《素问·藏气法时论》要求“春多酸,夏多苦,秋多辛,冬多咸,调以滑甘”’。“存气温,宜食麦以凉之;夏气热,宜食菽以寒之;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;冬气寒,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”。元代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同时指出:“阳为气,阴为味,味归形,形归气,气归精、精归化;精食气,形食味;化生精,气生形,味伤形,气伤精;精化为气,气伤于味”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认为,“多食咸则脉泣,而变色,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,多食辛则筋急面爪枯;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;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”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强调“谨和五味”,而反对偏食,认为“阴之所生,本在五味;阴之五宫,伤在五味。”是故味过于酸,肝气以津,脾气乃绝;味过于咸,大骨气劳,短肌,心气抑;味过于甘,心气喘满,色黑,肾气不衡;味过于苦,脾气不濡,胃气乃厚;味过于辛,筋脉沮弛,精神乃央。是故谨和五味,骨正筋柔,气血以流,腠理以密,如是则骨气以精。谨道如法,长有天命”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要求“食饮者有节”,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也说“每食不用重重用”,《备急干金要方》则反对饮食过于丰满,曰:“敷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;《素问·奇病论》认为,“膏粱之人……酒食所伤,以致……胀闷痞隔,酢心”。

金朝张从正则指出“兽养生者养内,不善养生者养外。养内者以恬脏腑,调顺血脉,使之一身之流行冲积,百病不作。养外者恣口腹之欲,极滋味之美,穷饮食之乐,显肌体充腴,容色悦泽,而酷烈之气,内蚀脏腑,精神虚矣”,强调“食饮数而少”。

《饮膳正要》告诉人们应注意“大渴不大饮,大饥不大食,恐血气失常,卒然不救也;荒年饿季,饱食则死,是验也”,《寿也保元》提倡“饮食者,热无灼灼,寒无沦沦”,《灵枢》反对饮食过热过寒,谓“水谷之寒热,盛则害人六腑”认为“土气为万物之源,胃气为养生之本,胃强则强,胃弱则衰,有胃则生,无胃则死,是以养生,必当以脾胃为先”。并说:“先天强厚者多寿,先天薄弱者多天”,而“先天之强者不可恃,恃者并失其强矣”。




页面执行时间:53,206,660.000毫秒

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