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菜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苦菜 【别名】败酱草[东北]、苦叶苗、活血草、苦丁菜、苦麻菜、小苦苣、黄鼠草 【来源】菊科野苦荬属植物山苦荬Ixeris chinensis (Thunb.)Nakai,以全草入药。春夏秋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 【性味】苦,寒。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破瘀活血,排脓。用于阑尾炎,腹腔脓肿,肠炎,痢疾,急、慢性盆腔炎,肺热咳嗽,肺结核,吐血,衄血;外用治跌打损伤,疮疖肿痛,黄水疮,阴囊湿疹。 【用法用量】3~5钱。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,或干品研粉,香油调敷患处。 【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菜 【出处】《本经》 【别名】荼、芑(《诗经》),荼草、选(《本经》),游冬(《别录》),野苦马(《普济方》),青菜、紫苦菜(《滇南本草》),堇菜(《品汇精要》),苦苣、苦荬、天香菜(《纲目》),老鸦苦荬(《医林纂要》),滇苦菜、苦马菜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。 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。 【原形态】苦苣菜(《纲目》)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茎直立,中空,具乳汁;基部无毛,顶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。叶互生;长椭圆状广披针形,长15~28厘米,宽3~6厘米,羽裂或提琴状羽裂,边缘具不整齐的刺状尖齿;基部叶有短柄,茎上叶无柄、呈耳廓状抱茎。头状花序数枚,顶生,直径约2厘米。总苞圆筒状,长12~15毫米,基部具有脱落性的绢状毛,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,先端尖锐,具疏生的长毛;花全部为舌状,黄色;雄蕊5;子房下位,花柱细长,柱头2深裂。瘦果倒卵状椭圆形,扁平,每面除有3条明显的纵纹外,并有粗糙的横纹,成熟后红褐色。冠毛白色,细软。花期4~6月。 【生境分布】生长于路边及田野间,我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 【化学成份】全草(产于澳大利亚者)含抗肿瘤成分,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种肉瘤-37后第6天,皮下注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,6~8小时后杀死小鼠,肉眼及显微镜观察,均可见到肉瘤受到明显的伤害(出血、坏死等)。 【性味】苦,寒。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 ②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