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草
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草 【出处】《纲目》 【来源】为水鳖科植物苦草的全草。 【原形态】沉水、无茎草本,有匍枝。叶线形,绿色,薄而透明;长短因水的深浅而定,长的达2米,短的不及15厘米,宽约8毫米,先端钝或短尖,有小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雄花极多数,佛焰苞卵形,长约6毫米,生于短柄上,3齿裂,花极小,约与佛焰苞等长,萼片3,无花瓣,雄蕊1~3;花开时由细长的花柄送出水面,使与雌花相会合,雌花单生,佛焰苞管状,通常长约12毫米,极狭,3齿裂,生于一旋卷、线状的长花柄上,浮于水面,受精后始旋卷,将子房拖入水中,以至成熟;花被与雄花相似,子房线形,柱头3枚。果线形,包藏于佛焰苞内,种子多数。花期秋季。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池沼中。全国各地均有分布。 【化学成份】含菠菜甾醇、β-谷甾醇、廿(烷)醇。 【性味】《本经逢原》:"苦,温,无毒。" 【功能主治】①《纲目》:"妇人白带煎汤服。又主好嗜干茶不已,面黄无力,为末,和炒脂麻不时干嚼之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理气中之血,产后煎服,能逐恶露。"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。 【各家论述】《本经逢原》:"苦草,香窜,味苦伐。胃,气窜伤脑,膏粱柔脆者服之,减食作泻,过服则晚年多患头风。昔人畏多产育,以苗子三钱,经行后,曲淋酒服,则不受妊,伤血之性可知。" 【摘录】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中药大辞典》:苦草 【出处】《梧州草药及常见病多发病处方选》 【别名】苞壳菊(《广州植物志》)。 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金腰箭的全草。全年可采。 【原形态】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约1米,2歧分枝,秃净或被疏毛.叶对生,具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卵形,长7~13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下延,边缘有小齿,主脉3条。头状花序无柄或近无柄,腋生或顶生,圆柱状,长约1厘米;总苞数枚,最外层叶状,内层干膜质鳞片状;缘花雌性,舌状,黄色;中间两性花管状,4齿裂。雌花的瘦果扁平,有2撕裂状的翅;两性花的瘦果圆柱形,有小疣,角顶有硬刺。花期春季。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旷地、沟边。分布 |